本文主要介绍音特美er4sr评测(音特美er4xr评测),下面一起看看音特美er4sr评测(音特美er4xr评测)相关资讯。
一个产品必须足够优秀,才能称之为“作品”,一部“作品”在多年后仍能被人津津乐道,才算“经典”。
我们不能否认技术进步会让新产品在质量上超越经典。但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,不仅仅是体验的畅快感,更是一种独特。
独一无二,会让我们不自觉的用记忆来延续ta的存在。
就像那些年美国四大动铁品牌的旗舰一样,在很多“老动铁迷”的心中,它们依然有着特殊的地位。
在一代经典etymotic er4sr“回归”的今天,曾经扮演过四大旗舰之二的我,自然不会错过这个完成“童年回忆”的机会。
作为一个做过diy耳机(组装)的玩家,我一直认为etymotic应该是动铁耳机的“鼻祖”。
并不是因为intemet有助听器的研究和业务,而是当我看到intemet er4系列的外形时,直觉告诉我ta的演示就像是把单元和导线连接起来,然后套上热缩管固定.
玩笑归玩笑,
这样的设计语言在一定程度上给银泰美带来了很高的辨识度,以至于后来推出多单元耳机银泰美evo时,总给人一种“不太对劲”的感觉。
严格来说,intemet er4sr是2016年发布的“新品”,其低频增强“兄弟”intemet er4xr正携手回归。
我觉得你叫哪个名字都无所谓,复产,再生产,回归。毕竟“老邵”玩家永远都知道,印特美不是一个会“开起来关起来”的厂商,熟悉的味道永远存在。
相比印象中的intemet er4系列,intemet er4sr的外观明显变得更加精致。
金属材质的圆柱形腔体,辅以分裂前后不同缠绕方式的导线,再搭配(默认)灰蓝色经典三节套。它不仅延续了intemet er4系列的经典外观,还带来了更硬朗、更有层次感的质感。
虽然intemet er4sr采用了可换线设计,但不难发现,mmcx接口处会有一个小凹槽用于固定,佩戴方式与目前主流可换线耳机的“倒挂”并不相同。
所以如果想换线,在选择升级线的时候需要多加注意。
一般情况下,我很少介绍耳机配件。而intemet er4sr的情况略有不同,因为使用了不同的配件,会影响耳机音色的走向。
其中,最明显的就是耳机盖。intemet er4sr配有三套、两套和两对不同尺寸的圆柱形海绵套。
海绵盖的作用明显是为了提高佩戴的稳定性(海绵盖杀手没试过的话会对音色有影响),而两件套和三件套会对声音有一定影响。
直观一点去解释,三节套的能够更深入耳道,声音相对会较为集中。而两节套则相对靠外,声音表现则相对会更“开扬”一点。
两者并无优劣之分,纯属佩戴/听感的喜好倾向。但要是和我一样更喜欢三节套的朋友就要注意,佩戴时要确保要佩戴正确,三节套的末端不要对着耳道壁,否则声音就会发闷。
给我带来一丝触动的,莫过于6.5mm 转接头和线夹两个“专业附件”。
要知道转换头是曾经专业耳机的标志之一。至于线夹,很多玩家会觉得这是减少听诊器效应之用,但如果你是职业用户,你就会明白耳机线走后背时,线夹到底是多么的重要。
这一次搭配的播放器,还是“老朋友”索尼nw-zx300a。考虑到索尼nw-zx300a 低频方面的表现,严格来说搭配音特美er4xr 或许会更好一点。只是碍于手头上暂时没其他设备了,
就先将就一下。
作为studio reference(录音室参考),我觉得大家对于音特美er4sr 的音色表现需要有个预期管理。
不同于如今追求「大而全」的“杂食”趋势,把声音准确还原才是音特美er4sr 的优先选项。
如此一来,音特美er4sr 便有了非常独特的个性,那就是弱化修饰,突出了录制时“原始”的质感。
或许是这样的特性,我在习惯性打开近期大爱林欣彤的「修养动物」时,会觉得人声虽然比较靠前但略显单薄,加之有可能是歌曲录制时混音做得并不是特别细致,使得伴奏会略嫌含糊。
从「修养动物」中,我很快地意识到问题所在。音特美er4sr 除了较为挑前端之外,对于歌曲录制的水准也有着不低的要求。
这里说的录制水准,指的并不是音源文件无损与否,而是录制时的清晰度、混音时细致程度等各方各面。
甚至,当音源文件越无损,录制时的瑕疵也会随之而更加明显。
有了对音特美er4sr 这样的基本认知之后,第二首我选择了李克勤收录于「演奏厅ii」里面的一首「一场兄弟」。
「演奏厅ii」这张唱片里的12 首歌,都是在演奏厅内现场同步录制而成,制作水准十分之高。
从萨克斯响起的前奏开始,音特美er4sr 的特色便开始展现出来。传统动铁耳机的偏冷感,随即带出了演奏厅中安静而有回响的质感。
同时,歌曲混音清晰的特点也能够很好地展现。特别是在间奏萨克斯响起到接第二段主歌,人声与萨克斯声音交错而又互不抢戏,以及后来副歌中一步步加入到背景的吉他、弦乐,不同声音之间既清晰分明,
整体展现又能和谐融合。
毫不夸张地说,
音特美er4sr 呈现出来的「一场兄弟」,是音色表现和录制水准的互相成就。
逐渐地摸清音特美er4sr 的“脾气”后,第三首我选择了“录音界器材党”张敬轩的「空手而来」,意在感受er4sr 在现代较高录音水准下的表现力。
相比起前面听的「一场兄弟」,「空手而来」采用了更多的乐器,甚至会有一种弦乐声演奏多声部演奏。但即便如此,音特美er4sr 仍然能够很好地做到每一种乐器声、每一个声部,都能清晰、很有条理地展现。
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,尽管音特美er4sr 并没有像其兄弟er4xr 那般有低频增强,搭配的nw-zx300a 的低频表现亦是一般,但这并无碍其低频的量感和氛围感都比我预期中要好。
当然了,还是动铁本质上的特性,不要期望音特美er4sr 能够有差不多级别动圈耳机那般的声场。
四重奏、发烧唱片、studio live 之类的音乐,我相信音特美er4sr 会给你一些惊喜。
有一个小小的遗憾,又或者是一个小小的期待。
这个时代认识、会玩音特美er4sr 的,大概都是手持各种平衡口前端的用户了。
在简单的试听过后,感觉贸然换上平衡口的升级线,音特美er4sr 的声音或许会“变味”。不知道未来,音特美会不会推出官方的平衡口线材呢?
但,平衡口与否在试听过后我觉得都只是锦上添花。
只因,经典不需要用素质为自己证明,独特的魅力才是让经典延续至今的实力见证。